【重庆函授专科】考试复习资料语文--第十五篇中
第十五篇中国文化的骨骼
王富仁
一、作者简介
王富仁,1941年生,著名学者,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。现任汕头大学终身教授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。他在鲁迅研究、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化、现代文学史等研究领域成就卓著。其博士学位论文《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》在鲁迅研究界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曾引起广泛讨论,成为新时期鲁迅研究的标志性成果。主要著作有《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》、《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》、《先驱者的形象》、《鲁迅纵横谈》(译著)、《文化与文艺》、《灵魂的挣扎》、《历史的沉思》、《王富仁自选集——跨世纪学人文存》、《蝉声集》、《蝉之声》、《蝉声与牛声》、《现代作家新论》、《中国文化的守夜人》等,计专著六部、论文集五部、散文随笔集四部、译著一部。来汕头大学后,王教授重点研究“新国学”。他分三个阶段实现建设“新国学”的目标,并力求实现他在南方办“不赚钱、但能被学界重视”刊物的理想。
二、写作背景
本文作者从独特的角度,概述中国古代文化和近现代文化“有血肉无骨骼”的特征,指出五四以后,“专注于中国文化骨骼”的,几乎只有鲁迅一人,从而点明读鲁迅作品、学习鲁迅精神的必要性。
三、文题分析
文化的骨骼指的是一种文化精神。如古人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、威武不能屈”的大丈夫精神。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“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”,它的对立面就是文化奴性。
四、课文分析
第一段:提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,如同一个人一样,不仅要有血肉,也要有骨骼。
第二段:举例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有血肉无骨骼。
中国文化的血肉是指当时社会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繁荣的文化,而骨骼是指振兴民族、勇于斗争的精神。
宋明清的文化不能说不繁荣,但文人委曲求全、苟且偷生,最终导致亡国。
第三段:中国现代文化也是有血肉、无骨骼的,并提出了治疗中国文化软骨病的方法——读读鲁迅。
五、重点分析
作者对中国文化所持的态度,为什么提倡读鲁迅?
明确: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奴性持批判态度。作者提倡读鲁迅,是因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,没有奴颜媚骨,他又是治疗中国文化软骨病的专家。
本文标签:重庆成考 语文 【重庆函授专科】考试复习资料语文--第十五篇中
转载请注明:文章转载自(http://www.crgk.cq.cn/)
⊙小编提示:添加【重庆成考网】招生老师微信,即可了解2024年重庆成考政策资讯、成考报名入口、准考证打印入口、成绩查询时间以及领取历年真题资料、个人专属备考方案等相关信息!
(添加“重庆成考网”招生老师微信,在线咨询报名报考等相关问题)
- 2021年重庆成考高起点《语文》文言文主谓倒置和宾语前置
- 2021年成考高起点《语文》文言文句式例解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
- 2021年重庆成考高起点《语文》文言文句式例解判断句和被动句
- 2021年重庆成考高起点《语文》文言文句式例解省略句和疑问句
- 2021年重庆成人高考高起点《语文》古诗词过故人庄
- 2020年重庆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常考古诗词总结
- 2020年重庆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病句考点
- 2020年重庆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复习重点
- 2020年重庆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易错成语梳理
- 2020年重庆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常考近义词总结
- 2020年重庆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字形考点
- 2020重庆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复习重点:语音
重庆成考网考试交流群

微信扫一扫加入考生微信群
①学习交流、②考试提醒、③成考解答
④成考资料、⑤新闻通知、⑥备考指导